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绵延十年之久,对近当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制度变迁决定着社会演进的方式,是理解历史演变的关键。苏区史研究专家何友良研究员的新著《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从新革命史的视角,以制度选择、社会变革与民众互动为主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深度解读,拓展了关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讨论空间。
一
关于苏维埃在中国的研究,学界以前或集中于某个苏区或集中于某个专题,还没有一本以制度变革为主线,系统研究中国苏维埃运动及其引发的中国社会变革的专著。通读《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是第一本关于苏维埃制度在中国实践的历史全录,该书的问世,正好填补了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史研究这一空白。
从“制度变革”和“社会史”两者结合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来龙去脉是本领域研究的范式之一。对此,作者在“后记”中作了交代。作者认为制度与社会史是分析和认识中国苏维埃革命及其遗产的“利器”,同时,作者也认为制度变迁决定着社会演进的方式,是理解历史演变的关键。而维护共同体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对各种政治关系作出系列规定和调整的政治制度( 包括苏维埃制度) ,无疑是理解历史演变关键的钥匙。
循着这种思维,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全书牢牢把握制度选择与社会变革这条主线,对中国苏维埃运动整个历史过程,苏区基层政权和民众状态进行了系统、整体的阐释,而且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认真反思,讨论了苏维埃制度兴替的历史价值和经验教训。
中国苏维埃制度和社会史,它构成了中国革命一个承上启下的,通过苏维埃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放弃,来完整表达和展示的客观历史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时期以新的制度和新的奋斗,实行改造和重建国家的一种路径探索、一段具体表现。正是由于作者牢牢抓住了苏维埃“制度”这个“牛鼻子”,掌握了理解历史演变关键的钥匙,使其在对中国苏维埃革命及其遗产的解读上,能够庖丁解牛,得心应手,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和令人信服的评价。
二
苏区研究还有待深入。该书给人的第二个深刻印象是,作者如同老农耕地一样,对中国苏维埃运动进行了“深翻”,贡献了不少发人深省的洞见,或对前人不甚注意的领域作了很好的原创性研究。仅举数端加以说明。
第一,对中国苏维埃制度作了客观的评价和定位。中国苏维埃制度来源与脱胎于苏俄苏维埃制度,它对资本主义制度否定中有吸纳,着力于改变国家与社会、地方、人民的关系,开启了中共执政方式的新探索。由于制度蓝本与革命性质的不对应,导致了中国苏维埃制度深深的内在矛盾与弊端; 面对新的生存威胁和新的斗争形势,中共不得不放弃和取消苏维埃,而作出新的制度选择。作者的这个评价,是客观的、中肯的、实事求是的。
第二,提供了土地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根源的新解释。苏区革命中,屡屡不断的“左”倾错误,主要是制度移植导致的问题,而非主要是个人能力、道德或派系斗争因素。在土地革命中,瞿秋白的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冒险主义、王明的教条主义等“左”倾错误频频出现,“左”倾错误乎是整整影响了那一时代的中共领导人。作者的上述解释,使得读者所以对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左”倾错误,想必能够加以合理解读,而不会过多苛责于个人。
第三,宏观分析了苏维埃革命的缘起,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诠释。苏维埃革命发动过程中,介于中央决策层与农村民众之间的,一批为革命理想和信念所武装、富有实干精神和献身精神等多重优势的中层干部群体,在时局突变、中共决策付诸实施的紧要时刻,承担了革命组织者和推进者的角色。他们以出色的工作,保证了中共苏维埃战略决策在农村的快速实施,拉开了苏维埃革命的大幕。
第四,对苏区基层行政与运作作了很好的原创性研究。书中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苏区县政( 中共县委和县苏) 人员的构成与流动、县政的运行及其特点,同时剖析了在转达与执行之间的区苏,以及最基础权力的乡苏。书中还考察了苏区基层行政中心。
作者的这些努力,较好地揭示了苏区基层政权面貌,改变了以往研究聚焦苏区中央和省级政权而相对忽视基层的不平衡局面,其中不少研究填补了相关空白。
三
运用多维视角和思维,透视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制度选择与社会变革实践,这是该书给人的第三个深刻印象。
作者认为,苏区史既是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华民国史一个历史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治苏区史者而言,会通民国史,从民国整体史的角度观照与研究苏区史,把苏区史放在民国史的大框架和国共两党发展中国的政略、道路构想的大视野中去系统研究,是深化苏区史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苏区史研究专家,作者在书中很好地贯彻了自己“会通民国史”的学术主张。除广泛引用中共方面的革命文献外,还大量引用当时国民党方面和民国报刊材料加以证明,国共对比分析处处可见,民国整体史的视野跃然书中。
实事求是,不讳言、不诿过,客观分析和书写历史,是书中贯彻始终的另一思维。作者客观检讨了中共早期执政实践中遭遇的问题、挫折与失误,这与中共党史、革命史、苏区史研究领域某些歌功颂德式的研究,或者完全否定式的批评是有明显区别的。其可贵之处,令人折服。
展开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以发现历史在现实世界投下或隐或现的影子,并剖析其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和价值,是本书作者的又一研究视角和思维。使用对比研究,不仅使我们认识到苏维埃运动对现当代中国的作用和影响,更使我们重新认识到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价值和意义。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学界近年力倡的研究方法,也是学界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在该书中,除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回到历史现场和在当时环境下评判历史上的人与物等历史学方法外,读者还可处处感受到作者对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借鉴和运用。
概括言之,多种视角和思维贯穿,该书比较客观地复原了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真实原貌,正所谓“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上看下看,以至于内看外看,左看右看,任何一个侧面认识的加深,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都是对人类知识的贡献。”
四
对中共制度选择和社会变革实践的深度解读,是该书作者多年积累的结晶,不失为新革命史研究的典范。同时,该书还有许多特色。例如,所使用的资料多元丰富,有国共档案、有民国报刊、有各种地方文献。
当然,该书并非无可挑剔。如书中多学科方法的运用还能更为成熟,一些论证似乎还可进一步丰富,某些观点也可进一步推敲或探讨。再如,书中如适当地增加对口碑资料和实地访谈资料的使用,无疑会使该书更臻完美。如果能尽量多地征引这些口碑资料和实地访谈资料,不但能进一步地激活历史,而且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其可信度。
与此相连,全书名称为《苏区制度、社会与民众研究》,然概览全书,似乎是制度较“重”、内容较多,而社会与民众较“轻”、篇幅相对较少。依笔者想法,书写内容恰恰可以换个位置。因为“制度”是纲、是“死”的,是大家相对熟知的; 而“社会与民众”是目、是“活”的,更需要探索后者。如果能给予更多的篇幅和笔墨,将更能丰富多彩地展现这场制度选择下的社会变革结果。
80 年前的这场中国苏维埃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武装革命建立政权的最初尝试,是中国共产党制度选择与社会变革实践的伟大探索。它不但或隐或现地形塑了后来的历史和走向,而且为未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信息。在中共中央重视党史,重视党史资政育人的新形势下,笔者期待苏区史研究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期待学界能推出更多具有深度的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 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