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崔华前:“借200万尽孝”各方谈
发布日期:2016-04-26 阅读:

“借200万尽孝”各方谈

 

2015 年7月22日,自称川师大毕业的21岁女生樊师贝在泸州论坛上发表发表一篇题为《川师大女学生向社会借资200万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帖子称,“为报答 父母的养育之恩,提前尽孝,向社会成功人士公开借资200万元,并承诺十五年之内还清本金,至于利息,愿用青春和余生来报答”。8月4日,《天府早报》首 发题为《川师大一女生发帖求借200万为父母买房、交社保》的报道。此事件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一、网民评议:莫衷一是

“借 200万尽孝”一事持续搅动中国网络舆论场。截至8月6日15时,百度新闻搜索相关报道达2370篇,其中新浪新闻《女大学生欲借200万尽孝:后半生为 你而活》的报道,引发22015名网民的参与,产生1000条评论。新浪微博“女大学生借200万元尽孝”话题阅读次数超过1300万,产生2.8万条讨 论。网友们的意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赞同。少数人网民对当事人的做法表示赞同,他们的理由主要是:当事人的动机是为了尽孝。凤凰网一项近2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近6%网民认为当事人值得称 赞,是一份感人的孝心。网民牡蛎oyster说:“起码人家是借钱并且会还,而且不是自己用来享受而是给父母买房。你们有啥资格嘲笑挖苦。”网民焱焰夏日 说:“人家不就是想尽孝吗?ok至于吗,你们不敢想的人家做了却说是异类。又不是说不还钱,200万15年不是小事吗!”

二是质疑。大多数网民对当事人的做法均表示质疑,他们的理由主要是:当事人尽孝的方式不对,动机不纯,影响较坏。凤凰网调查显示,有48%的网民认为,当事 人浮躁、不劳而获,就是求包养。30%的网民认为,当事人行为是炒作,想借尽孝之名蹿红网络。新浪四川一项一万多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6.8%的网民对 此行为表示不理解,并有92.2%的网民表示不会借钱给这位美女。网民小猩有炸说:“我估计你父母住在那样的房子里面比起现在更操心,每天都在帮你想怎样 还钱。”网民avis-y说:“尽孝的方式有很多种,力所能及就好。”网民假假和漫漫说:“一分钱都没有挣过的人才想得出来,200万,15年,工薪阶层 根本不可能。”网民明朗兔在普吉说:“少买点化妆品和衣服,把省下的钱孝敬你父母,我们会更尊重你。”

二、当事人自辩:为尽孝道

面对记者,樊师贝大方承认了这个帖子是自己托朋友帮忙发出的,并称这是她考虑已久的决定,并非心血来潮。她还对记者说出了发帖的动机:想尽孝道,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年迈,又希望他们能够在有生之年享上清福。

樊师贝解释说,自己家境贫穷,母亲身体不好,一直没工作,父亲今年67岁,租了一个铺面做生意养家,两个哥哥,都30多岁,虽已成家,但均为“啃老族”。“虽然家境贫穷,但是我的成长都伴随温暖,我父母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我们3个孩子身上。” 樊师贝说,父母的辛劳付出和家庭的拮据让她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让爸妈过上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今年6月,一则关于意外事故的新闻对她影响很大,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必须加快实现梦想的进程。她说:“我当时记得特别清楚,那条新闻里说一对老夫妻在事发前刚 给他们的儿子发短信说一切都好,哪里知道晚上就发生了意外。那对父母从此与儿子阴阳两隔”。她因此深受震动,“我想让他们尽快过上更好的生活,我怕发生子 欲养而亲不待的事情。”为了尽孝道,让父母早日过上好日子,她想到向社会成功人士求助,只要有人愿意资助她200万元,她承诺会在15年内归还本金。至于 利息方面,她表示愿意用自己的青春和余生来报答。“你便犹如我的第二任父母,爸妈老了,不可能陪伴我一生,我可以用后半生来陪伴你,并且我创造的财富都可 以属于你。”

三、媒体、专家评论:不事实、不靠谱、不提倡

媒体、专家对这一事件大都表示质疑,主要理由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是不事实。经过相关媒体证实,当事人声称的基本情况不符合事实。就连当事人自己也承认,此前媒体报道的“父亲年收入20万”属实。当事人的父亲承认:“两 位儿子并没有‘啃老’,也都很孝顺。”当事人的哥哥认为,自己并未“啃老”,一直努力挣钱来养妻儿。四川师范大学也声明:经核实樊师贝并不是我校的全日制 本科毕业生,是成教自考的工商管理专科生,并且于一年前已离校。

二是不靠谱。《德州新闻网》认为,“若非低俗炒作,这种想法要么异想天开,要么动机不纯,用网友的话说是‘委婉地求包养’。无论哪种情况,对于一个女大学生 来说,都极不靠谱,趁早断了这种非分之想为好。”四川社会科学院教授、社会学家胡光伟表示,“她的这种想法,我们没有办法去谴责,但是极其不靠谱,如今社 会上像这样的人还是不少,太浮躁了,高估自己”、“现在社会上有的人想要不劳而获,像是这个女生即使颜值高,也要洁身自好。应该脚踏实地地工作,不能异想 天开,想这种不靠谱的办法。”

三是不提倡。媒体、专家认为,这种想法曲解了孝道,不值得提倡。胡光伟教授说:“她如果凭自己的能力挣了3000元钱给她父母,都算孝顺。但是这种靠别人来 帮忙尽孝道的方法,她父母知道后,心里也会难以接受的。” 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纪大海指出,如果尽孝的方式不择手段,孝道就会失去其初衷。《北京晨报》认为,“孝最本质的含义,除了基本的赡养之外,恐怕就是‘顺 从’,即从业行事符合普遍的价值取向,不让父母担心与蒙羞。按照女孩‘借钱提前尽孝’的说法,无异于把自己‘典’了出去,妥不妥当且另说,首先这样的‘孝 道’其双亲愿不愿消受,会不会背上道德的包袱,都是个问题”。《北京青年报》表示,买房还需依靠他人贷款而完成。这不免将父母又裹挟进另一场有形的债务 中,令其担忧,这哪里是“借钱尽孝”,分明是给父母添堵。“借钱尽孝”其实已与基本的孝顺精神背道而驰。此种以绑架个人幸福来成就对父母孝顺的做法,不具 备手段上的合理性,又怎能称其为可以接受的孝道?

四、争议焦点:目的、方法、影响

从舆论反馈来看,对于此事件主要存在以下争议:

首先,从目的上看,是炒作还是尽孝。古有“卖身葬父”尽孝,今也常有人为尽孝而向社会求助。这样做的前提是:求助人真正遇到了自己无力承担的困难或灾难,需 要社会帮助,助其共渡难关。而女大学生要获得200万元借款的目的却是为了给父母在城里买房,并且称可做牛做马,她的一系列言论不免让舆论对其真实的目的 动机产生质疑。

其次,从方法上看,即使是尽孝,是否妥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父母也是宪法中规定的子女应尽的义务。有舆论认为“子欲养而亲不待”,借200万 元“尽孝”也并无不妥;但更多舆论认为,此尽孝方法过于偏激,金钱并不是尽孝的全部,尽孝的方式多种多样,此方法不值得提倡。网民较为普遍地认为,难以理 解这种向他人借钱行孝的方式,并对樊师贝的行为表示质疑。

最后,从影响上看,对互联网时代价值观扭曲的疑虑。从舆情传播可以看出,事件再次显示出互联网的强大影响力。当事人“求助”帖子首先在论坛曝光,接着引起网 友热议,再到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和评论,这一传播过程中,事件在网民围观和讨论下不断扩大影响力,让当事人成为了“网络红人”。对于这些互联网话题人物造成 的影响,舆论不无担忧,公众对互联网时代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也深表疑虑。不久前,一项调查称,逾七成90后大学生不反对“傍大款”。诚然,每个人都有 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在生存压力面前,如果通过“傍大款”等捷径,既能让父母安享晚年,又能使自己少奋斗几十年,似乎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但是,不管 有多艰难,有多少诱惑,也不管有多么“正当”的理由,都不能成为放纵和堕落的理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和智慧获得的财富,才最真实、最幸 福。刚出校门,尚未参加工作,就有这种走捷径、不劳而获的念头,人生何以出彩?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可以多元化,但青春和人生不能自我矮化。衷心希望我们的 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面前,能够保持定力,坚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