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动态
李梦云教授接受宣传半月刊采访:让思政课堂融入社会大天地
发布日期:2022-10-12 阅读:

受访人简介

李梦云: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主持工作)、博士生导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浙江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学者”领军人才,浙江工商大学党史党建教育研究中心执行院长。


Q:记者   林雨晨

A:李梦云


Q: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您是怎么理解“大思政”这个概念的?

A:“大思政”既是一种育人理念,也是一种工作方法。从育人理念维度来看,“大思政”突出党和国家对思政育人的高度重视,从一般的教学问题上升为教育问题、从一般的学科问题上升为育人问题、从一般的教学管理问题上升为政治站位问题。从育人体系维度来看,“大思政”更加凸显了对育人规律的尊重。“大思政”注重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形成一个循序渐进、顺向积累的过程;坚持家庭、社会、学校、网络教育一体化,形成一个多元协调的育人环境;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效应。从育人过程维度来看,“大思政”更加突出育人方式的创新,坚持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统一、思政课教学表达与教学研究的统一。从育人格局维度来看,“大思政”更加突出对育人合力的要求。要发挥好党组织在构建“大思政”格局中的领导作用和政治责任,统筹协调各部门育人合力,形成责任明确、相互支撑的机制,充分发挥整个育人队伍的积极性和协同育人功能。从育人目标维度来看,“大思政”坚持知识能力素养并重,将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Q:当前思政课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样的提升潜力?

A:近年来,我国思致课建设取得了很多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努力突破。

一是思政课感召力不强,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为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感召力,首先,以新时代为基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新时代思政课要立足新时代的时间场域,创新话语体系,以生活气息化、表述时代化、教学体系化为指向,凸显思政课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其次,以新实践为侧重点,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新时代思政课要立足新时代的内容场域,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用真善美的理论成果与理论宣传,彰显思政课的理论滋养之美。最后,以新效能为落脚点,凸显思政课程效用。新时代思政课要立足新时代的环境场域,释放思政课程功能,突出思政课程关注热点、发展焦点、解决难点的效用,彰显思政课为人民服务、为青年学生解惑、为人生引领方向的重要功效。

二是思政课协同力不足,“大思政”合力氛围的构建仍有待加强。为切实提升思政课建设的协同力,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其次,要完善制度体系,依规办事。要不断推进大思政课制度的制定、衔接、贯通、落实、督导工作,逐步完善学校、社会与政府的协同育人制度,为大思政课的推进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再次,要创造条件搭建合作平台,协同联动。要不断搭建实践教学共建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网络教学合作平台等,强化各类主体与资源的联通与共建。最后,要优化评估机制,以评促建。要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估,坚持评价对象多元化、评价指标成效化、评价原则多样化、评价主体综合化。

 

Q: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会”上的讲话,为善用“大思政课”指明了方向,为上好“大思政课”提供了遵循。新时代,高校讲好“大思政课”,您觉得应该致力于哪几方面?

A:新时代要讲好“大思政课”,要注重以大历史观、大格局观、大系统观引领思政课的发展方向,充实新时代思政课,增强新时代思政课的吸引力与针对性。

以大历史观为导向,认识历史、把握现实、展望未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甚至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透过大历史观视角,以思政课为切入点,讲明、讲透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探索史、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史等,是新时代思政课要做好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新时代要讲好“大思政课”,就要勇于并善于深挖历史资源,给思政课以厚重的历史滋养。

以大格局观为动向,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时代要讲好“大思政课”,要立足“两个大局”,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国之大者”的高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新时代“大思政课”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能够以更为开放、全面、客观的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不断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自信。

以大系统观为路向,多方整合、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系统化、体系化的思维为指导,整合多方资源,坚持统筹性与整体性。因此,从外部系统关联来讲,“大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互动和合作。从内部系统构成来讲,“大思政课”也要注重内部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联作用性,关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下与线上、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横向与纵向等多方主体、多种资源、多方面关系。

 

Q:讲好“大思政课”,老师是教学的主体,社会资源是不可或缺的“生长土壤”。在思政课创新中,您有什么经验和建议?

A: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只有贴近社会,才能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

坚持“海纳百川”,将社会资源引入思政大课堂。“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我们的思政课不能囿于教材、照本宣科,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丰富思政课的理论内容,提升思政课的“魅力指数”。比如,可以积极开展社会各界优秀代表人物走进思政课活动,尤其是一些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英雄模范、青年榜样、领导干部等以及重大事件的参与者、推动者、亲历者等走进思政课堂,分享切身经历与感悟,以其自身鲜活的事例给大学生身临其境的示范教育。

坚持“事必躬亲”,让思政课堂融入社会大天地。深入挖掘整合社会大天地的育人资源,构建社会大课堂,要积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平台,鼓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的磨练中增长才干。如地方性的红色资源、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以及各种纪念日、仪式等活动,都可以作为社会性质的思政课堂,青年学生也可以通过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三下乡“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真正经风雨、见世面,了解国情民情,拓展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广阔平台。

文章链接

http://magazine.zjdj.com.cn/xcbyk/2022/202209-1/mobil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