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言马论坛第十四期:马克思时间观与儒家时间观之比较
发布日期:2022-12-10 阅读:

12月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四期言马论坛“马克思时间观与儒家时间观之比较”专题讲座在综合楼1248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郭墨寒老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参加。

本次论坛由朱人求教授作题为《马克思时间观与儒家时间观之比较》的专题分享。朱教授以对“时间”的诠释,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首先,他介绍了马克思时间观。他指出,马克思把时间性、人的感性和事物(世界,现象界)联系起来,得出人的时间就是感性时间,是“活的时间”(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基础这一结论。而“活的时间”或“劳动时间”是一种比“感性时间”更为高级的时间表现形式,突出了劳动时间对于时间的根源性以及人类劳动实践对于世界的意义。自由时间则是人类的发展空间,个人的自由时间是社会的自由时间的前提和基础。朱教授在此基础上做出结论:共产主义对人的解放是时间的解放,自由时间是人类时间的真正本质和最终目标。

其次,他介绍了儒家的时间观。其一是超验时间,即超越感性经验的时间,永恒的时间。他指出,在永恒的世界中,时间是静止不动的,没有任何意义,永恒时间也意味着无时间性,而儒家对超验时间的追求实现了对时间的超越。其二是辩证时间,即内在于生命的时间。他认为,辩证时间是儒家时间的本质,是内在的生命时间,是作为命运主宰的时间,它决定了人的行动,甚至决定了人的命运。其三,宇宙时间,即自然时间。儒家思想家看到了宇宙时间的客观性、多变性和恒久性,儒家的宇宙时间总是与人文时间交织在一起,在“天人合一”的架构中展开其自然的历史的客观进程。

最后,朱教授对自由时间和辩证时间作了比较。他认为,从外在时间与内在时间来看,马克思的时间属于外在时间,是西方主客二分思维的产物,而儒家的时间属于内在时间,强调时间与人的道德、人的心理、人的感情的契合。从现实时间和超验时间来讲,马克思反对超验的永恒时间,而儒家时间观即是现实的又是超验的并标榜超验时间。从线性时间与循环时间来讲,马克思的时间观是一种线性时间,永远朝着未来并按固定节奏延续着,而儒家时间属于循环时间,分别表现为在客观世界宇宙的周而复始和在人文世界儒家常提到的“兴衰往还”“治乱交替”以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思想。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针对自己对于时间问题的困惑向朱教授进行提问,朱教授耐心倾听并及时对问题做出了解答,与会师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本次讲座在大家激烈的讨论声中圆满结束。


朱人求1971-),男,安徽宿松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哲学史方向带头人,厦门大学 “朱子学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双一流学科带头人,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通讯评委,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国家重大招标项目 “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研究”首席专家。2021福建省海纳百川A类人才,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宋明理学尤其是朱子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研究。曾任福建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福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