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戴道坤:叔侄冤案背后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3-11-11 阅读:

 

                              叔侄冤案背后的思考

 

                               戴道坤

 

一、事件简介

“正义虽然迟到了,但不会缺席。正义就在眼前,历史不会重演。”这是浙江省检察院指派出庭的检察员对该案发表的“综合性意见”。

2013326,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以再审程序对10年前杭州发生的一起“5·19强奸致死案”进行审理,因证据不足,被告张高平、张辉叔侄俩被宣告无罪。至此,此案两名被告因发生在杭州的一起“强奸致死案”被错误羁押已近10年。

2003518晚,张辉、张高平驾驶货车送货去上海,17岁的同乡王冬经他人介绍搭乘同往杭州。“二张”将王冬搭载到杭州后与其分手,随后驾驶货车前往上海。第二天早上,王冬的尸体在杭州一处下水道里被发现。在公安侦查审讯中,“二张”交待,当晚在货车驾驶座上对王冬实施强奸致死,并在路边抛尸。二审后,张辉被判处死缓,张高平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此后10年里“二张”在监狱里不断喊冤,并反映该案办理过程中存在着不规范、不合法问题,其家人以及律师亦为之四处奔走。2012227,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该案立案复查。2013326的公开宣判认为,有新的证据证明,本案不能排除系他人作案的可能。最终认定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

二、各方反应

10年,张辉从27岁到37岁,张高平从38岁到48岁,冤案终于得以昭雪。但10年的光阴如何补偿,相关部门是否应该追责?一切并没有因为监察部门道歉以及叔侄二人的自由而结束。公众不难理解浙江冤案叔侄俩“永远不会原谅刑讯逼供者”的悲伤言辞,迫切渴望见到这一历史性案件的善后更快到来,“其一是启动国家赔偿,其二便是责任追究”。20134月,浙江省政法委已成立调查组,彻查聂海芬等该冤案侦查、起诉、审判等全部司法过程中的涉案人员。

叔侄冤案一经披露,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2013328日,浙江省公安厅官方网站上刊登了一条针对张氏叔侄错案的简讯,称“这起错案的发生,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作为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是有责任的,我们深感痛心,对当事人及家属深表歉意。浙江省公安厅已要求杭州市公安局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相关执法问题的调查,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查、绝不掩盖、绝不袒护。”

同时,《面对面》、《新闻1+1》、《今日说法》、《看见》等中央电视台几大栏目纷纷对张氏叔侄案做了专题节目,尤其是48日播出的《今日说法》与《看见》联合制作的节目,时长50分钟,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和法律界专业人士,深层次再现了这起冤案的全过程。

新华网:冤案得以平反,正义得以实现,天经地义,问题是这个正义缺席得太久了。十年冤案,一朝平反,张氏叔侄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尊严,我们在为此庆幸的同时,应该深刻反思:冤案为何得以发生?目前,张氏叔侄冤案的真相还没有公布于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非法取证就是制造冤案的“真凶”。

《南方都市报》:必须要有人为两个无辜公民的十年牢狱之灾承担责任,绝非不依不饶,而是要有起码的正义底线。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葛洪义教授:造成冤假错案当然要追究责任。但除了申请国家赔偿以外,能追究责任的部门基本还是在体制里面,比如以所在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来查,如果出现问题再移交司法机关,个人是无法做这个事的。

网友“沉冰”:这样的冤案都能翻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法制越来越健全。

网友︶句︵号︶:以前的铁案,现在成冤案,这10年对叔侄俩太残忍,太不应该了,为什么现在会有那么多冤案呢?为什么办案机关不能严谨再严谨呢?这次冤案对他们来说,代价太大,10年前他们的生活很好,别人骑摩托,他们已经开汽车,而现在他们的生活艰难,这些损失又有谁来承担呢?

三、思考

张辉、张高平叔侄奸杀冤案引起社会震惊,也给政法部门带来又一次警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据媒体报道的细节,“5·19案件”之所以成为冤案,与法律程序不规范、手段不合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依法办案是铁律,没有捷径可走,没有价钱可讲。我们看到,每一起冤案的背后,都存在不严格依法办案带来的沉痛而深刻的教训。公平正义,在一次次的刑讯逼供、主观臆断、有罪推定、徇私枉法中失守,酿成大错或特错,有的甚至不可挽回。赵作海案如此、佘祥林案如此、杜培武案如此,如今张辉、张高平叔侄奸杀冤案亦如此。正如张高平在宣判无罪的法庭上对法官说的话:“你们今天是法官和检察官,但你们的子孙不一定是。如果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的话,你们的子孙也可以被冤枉,也可能徘徊在死刑的边缘。”事实说明,唯严格依法办案,才能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的检验。让我们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小到文明过马路,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在再审的最后阶段,出庭检察员说“正义虽然迟到,但不会缺席。” 而张高平说,我这十年吃尽了苦头,流干了眼泪,但是我的心没死。我始终坚信法律是公正的。作为一起冤案的受害者,张高平哪怕在囹圄之中也不自暴自弃,始终坚守着“正义虽然迟到但不会缺席”的信心。这份对法治的朴素信仰,令人为之动容。张高平这样的普通公民对法律的敬畏和坚持,正是我们建设法治中国最可贵的民意资源。

当然,司法实践中不可能绝对杜绝错案。不能因为一起错案而否定整个司法。但是我们对待错案的态度一定要正确,就是要从这样一种错案中去查找它发生的原因,去探讨我们今后怎么能够更好地避免错案的发生,把错案发生率降到最低。因此我们在对叔侄冤案感到惋惜,甚至悲愤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共和国法治前进的一种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重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进一步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成为立法者的不懈追求,让公正文明执法成为执法机关的共同意识,让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让法治不仅成为一种治国方略,更成为一种全民自觉的生活方式,则法治中国可期,公平正义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