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郭 飞:从科学的角度看地震预测预报中的争议
发布日期:2013-11-11 阅读:

 

从科学的角度看地震预测预报中的争议

 

 

 

一、事件经过

据《云南信息报》2003419日报道,该报18日的报道《大理地震,民间机构3天前就有预报》引起众多网友热议。

2013414日凌晨,微博名为“预报中心”的博主发布了云南省地震预报信息称:预计在云南省东北昭通(余震)、大理西南部和腾冲交界区域、和缅甸交界区域一线云南巧家县和四川省宁南县交界区域,72小时内将发生5级浅源地震。该微博还发布了一张昆明云南地震监测点的原始数据图。2013417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与漾濞县交界发生5.0级的浅源地震,地震发生在大理州北部,与预测地点相隔近两百公里。该微博因此被称为“预言帝”。

针对此事,云南省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俊伟称:根据我国法律,任何个人或民间机构对外发布地震预报信息都是违法行为,建议网友不应采信民间机构发布的地震预测消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金宏指出:地震科研和地震预报是两回事,不能根据一次预测的准确来判断水平高低;民间预测地震的次数很多,按概率可能蒙对;但民间一些“高手”的预测结果可提交地震部门,经专家研究后,上报政府发布;即使是后来被证实的地震预报消息,民间机构也不能随意发布,而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

针对民间人士“准确”预测地震,以及随后的官方、专家的表态,网友进行了诸多质疑和争论:民间预测地震的成功是否说明地震专家水平不如民间?为什么官方、专家能预测地震而民间不能?

二、事件调查

地震预测的业余人士有时也被称为“民间科学家”。据《京华时报》报道,此次预测地震的博主名叫林龙,1995年出生,学生,课余时间研究地震,关于地震的知识主要来自百度以及同一些业余爱好者的交流。20119月开始地震预报。现在能盲画出中国的主要地震断裂带,但感觉地震知识还不够。林龙是一个民间地震研究中心的成员。该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8月,由来自全国各地的492040岁的地震研究爱好者组成。他们经常在QQ群里讨论,研究分析历史地震记录,收集数据。他们的预测不用专业仪器,主要是数据分析。此次预测是根据云南省地震前兆数据中心网站数据,发现折线图异常;还根据以前对地震历史记录分析的经验,觉得这里与其他地区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的图很吻合,以此推测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很大。他们在地震前一周发现异常,在14日发布了微博。林龙称,他们以往对地震的预报准确率达50%,准确的多在国外。预测地震的行为是为了维护公民知情权,让公民知道这些数据异常,避免财产损失。他认为他们团队的预测基本不会给公众带来恐慌,因为几乎每次预报震级都小于5级,而大地震预报信息则会严谨,并会通知救援部队。

三、各方观点

1.专家

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3-5级地震预报价值较小。

一年内全球发生3-5级地震成千上万次。震级越低,频次越高,预测成功可能性越大。一般情况,5级以下地震造成的危害性较小,预测的科学价值远小于预测大地震。因此地震科研机构主要目标是预报6.5级以上大破坏性地震。地震预测是世界科学难题,目前还没有认识出地震活动的本质规律,成功预测大地震的概率较低。目前任何国家科研机构很难准确预测出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在地震研究和预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孙士金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此次不能算是成功预测。

准确的地震预测要实现地震预测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三要素。林龙团队的预测在地震三要素上都有较大出入,不能说这次地震预测成功。地震预测科研活动处在探索阶段,不同的人根据个人专长、偏好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很难说哪种研究方式更科学。但民间人士或机构如果能多次预测出地震三要素中的一个因素、或者两个因素,研究方法就有参考价值。

2.官方

张建国(云南省地震局研究员、防灾研究所所长):准确预报地震无法实现,民间机构发布地震信息属违法行为。云南是地震多发区,猜测一个地区将发生地震而刚好言中的概率并不低。根据国家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任何个人和单位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信息。根据目前全世界的科技水平,准确的地震预报不可能实现,乃至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也难以实现。国家地震局尚难做到准确预报,民间发布的地震预报信息不可信。即使预报了大理将发生地震也毫无价值,因为不可能让全部居民撤离。应当向市民、群众加大地震知识普及,让市民、群众不轻信谣言。来自民间的谣言可能造成居民恐慌、社会不稳定。民间的预报方法可以进行研讨,但绝不能轻信。

3.法律界

李春光(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律师):民间预报地震违法,但有一定意义。根据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国家防震减灾法等法规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其发布的主体是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除相关的学术交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因此,民间公开发布地震预报是违法的。但是民间预报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为最终的地震预报提供相应的意见。对于民间公开发布地震预报的行为,可以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相应的行政和刑事处理。

4.网友、公众

@牌坊下的流浪者:如果这样的违法能够拯救老百姓的生命,我支持这样的违法。命大于天!

@经世济民君:我不相信任何半分钟以上的地震预报。日本从3·11”大地震以后也实际承认了研究地震预报不靠谱,重心转移到预防和应对措施上了。日本这种地震研究水平顶尖的国家都放弃预报了,中国也别纠结了,把房子造得防震点才是正道。

@和菜头:地震是不可预报的。这个民科每天预报N条,破表也能对两次的。我是地质学院的毕业生。要坚守常识,不要因为反对尸位素餐就发展到反智。

@肖震宇的微博:地震目前日本也只能做到1030秒的速报,给大家在第一时间准备逃生的机会。

四、事件反思

关于地震是否能够被预测,科学界一直存在着可预测论和不可预测论的争论。争论主要有三种意见:盖勒等为代表的“不可预测论”,李四光、翁文波为代表的“可预测论”,部分地震学者所持的“难预测论”。“难预测论”者虽然不断然否认地震可以预测,但把预测锁定在遥远的将来,所以与“不可预测论”并无根本区别。

科学争论的范围既包括科学共同体内科学家之间的争论,也包括科学家与社会之间的争论。这次争论主要是公众、民间科学家与专家、官方之间的争论,带有很强的社会性质,属于科学争论。从科学的角度看,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地震预报学目前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较为尴尬,其重要的判断依据是地震预报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一直被认为是经验总结。科学共同体内部对地震是否能被准确预报没有统一的认识。地震预报学还处于库恩所谓的“前科学阶段”,其“范式”还没有形成。而地震预测争论的实质在于:西方科学观与中国科学观之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知识合法性之争、体制科学与非体制科学的话语权之争。

此次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待提升,尤其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有待更新。这次争论是向公众宣传关于地震预测相关知识的绝好机会。要让公众知道:在目前条件下,准确的地震预报尚无法实现。在对于地震的认识这一认识上,公众之所以信任“民间科学家”,在很大程度上因为科学家在关键时刻的缺位。在大众媒体时代,科学家仅仅关注实验室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地面对大众媒体,积极参与科学交流,增强与公众之间进行科学交流的能力和技巧。

对于政府而言,应该借此机会对公众进行灾难教育,提高自救知识水平,增强抗灾能力。提高防范意识,从预报、预测转向预防、预警,走综合防御的道路,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构建起包括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以及恢复重建在内综合防震减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