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刘晓梅:理智看待“清华毕业生当城管”
发布日期:2013-11-11 阅读:

      理智看待“清华毕业生当城管”

      刘晓梅

 

一、新闻背景

2013年,有近700万人在寻找就业机会。在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季”里,25岁的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毕业生韦伟,因报名参加柳州市城管部门的招考并被录用为城管队员(月薪仅1600元)而成为新闻人物。韦伟被当做工作难找、“文凭不值钱”的案例,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小韦表示,由于没有工作经验,专业对口的岗位也不多,“高不成低不就”,毕业两年了一直没敢去尝试找工作。待业期间他曾帮亲戚卖过服装,还参加过两次公务员考试。在亲朋好友的开导下,他才逐渐认同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

大学生毕业找到了工作,本来应该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清华毕业生”的身份和城管的职业放在一起,就使它变得不平常了。首先,是因为它逆袭了通常的就业观。在世人的传统观念中,名校生理所当然要去从事高、精、尖的职业,而不该干体力劳动和“低微”职业。其次,是因为近年来城管工作难做,不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负面新闻较多,不是城管打人,就是城管被打,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同情执法对象——那些为生存而奔波、生活在城市底层、被视为弱势群体的地摊小贩。清华大学是我国的一流高等学府,在人们的印象中,清华毕业生应当是不愁工作、前途光明的一个群体,而城管这个充满争议和备受诟病的职业,似乎也难与清华大学有任何联系。清华大学毕业生当城管,没有编制,月薪不到两千,这条话题感很强的新闻,立即引发了多数人的关注和评论。

二、各方观点

对于清华毕业生小韦从事城管工作,尽管有不少质疑之声,但总体上说来,人们给予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支持和鼓励,而不是像当初对陆步轩卖猪肉那样只一味地谩骂。面对名校光环与实际从事工作的反差,公众不仅认识到了就业难的现状,而且在悄悄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

1.清华毕业生当城管确是人才浪费

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人才浪费。认为清华毕业生做不需要学历就能胜任的城管,是十足的大材小用,是人才的“通货膨胀”。有人说,“小韦即使像北大研究生陈生那样去卖猪肉,也比当城管强”。有网友发出非常有代表性的评论:“自甘堕落,有损清华!”许多人进而批判大学教育,认为小韦当城管的例子说明,包括清华在内,我们的教育已经堕落不堪了,甚至还有不少人感叹这是“民族的悲哀”。

但是,也有网友指出:“为何清华毕业就不能做城管了?为何北大毕业就不能卖猪肉了?在正常社会里面的正常行为,在我们这里怎么就成了异象?”还有不少媒体人从“正面”引导舆论的角度,认为小韦放下名校身价,甘愿当一名城管,很正常、很光荣,很了不起,是就业观念的大解放。

不过,笔者还是比较认同《重庆晨报》评论员王方杰的观点。他写道:小韦放下名校身份自愿到基层就业,从基层工作做起,当然应该肯定,值得鼓励。但如果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清华毕业生当城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窃以为这更像是一种虚假的宽容,空洞的说教,并不能代表大众的真实心理,也起不到对年轻人的励志作用。社会允许有特例,但更多的是常态。媒体一旦无限放大这种“特例”的典型效应,甚至把特例当成常态,完全可能遮蔽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传播的不是包容而是虚伪,不是励志而是矫情,不是正能量而是负能量。媒体更没有必要过度解读“清华城管”的所谓“正效应”。社会要强调尊重人才、不浪费人才,应该养成一种良好的用人风尚,形成一套有效的用人机制,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才能真正发挥其潜能,体现其价值,不要再重演“让造原子弹的人去卖茶叶蛋”的悲剧。

2.不过还是要用平常心看待清华毕业生当城管

网友胡乐乐认为,国家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清华的毕业生不能当城管,北大的毕业生不能卖猪肉。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究竟做什么工作,完全是其个人的自由选择。只要他们选择的工作是合法的、没有违反社会公德,自食其力,都无可置喙。韦伟决定找份城管的工作,自食其力,而不是继续“啃老”,就这一点来看,就值得不少人学习。对清华毕业生当城管这事,还是以平常心看待,别过度解读。(中国青年报)

网友齐贺点评: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小韦选择去作一名有编制的城管,这不是“疯狂”,是脚踏实地、是从基层做起。人们都高看清华大学,但凭着一纸清华文凭就真能横扫用人市场吗?恐怕未必,正如小韦的现实情况,冷门专业毕业、已在家待业两年,选择报考城管当然是最好的直面现实。和那些毕业不愿意工作、宁愿在家“啃老”的同龄人相比,小韦是真正的淡定理性男。(人民网)

网友沈利花认为,在有些人眼中,能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相当于捧上了“金饭碗”,因此当看见清华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待遇差时就会觉得很奇怪。然而,无论是清华、北大的,还是来自普通大学的,能否找到好的工作主要靠自己的能力,并非完全靠毕业院校的名气。(中国网)

还有网友说,清华大学生报考城管,乍听之下匪夷所思,细想之下却没有什么不可行的,今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季,清华大学生一样面临困境。因此,对清华大学生报考城管不必过分解读。这只是一个年轻人在人生旅途中所选择的一个站点,至于他以后是把这份工作一直做下去,还是骑驴找驴、把城管当跳板,那是他的个人自由。也有网友认为,这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只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正确自我定位,清华生做城管无可厚非。

3.因为清华生当城管是有坏处也有好处

有网友认为,清华大学生当城管是选择亦是无奈。人们虽对清华大学过多推崇,但清华大学毕业生却面对着和其他大学毕业生同样的就业困境;现在的用人单位更注重于学生的个人能力,而不是单单以学历论英雄,清华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并不在少数。正如小韦所说,他本身是冷门专业毕业生,工作不好找,已待业两年。勇于放下高傲,这不仅是小韦的勇气,更是小韦的智慧。只有放下姿态,正视现实,不好高骛远,才能积累经验,得到锻炼,尽快成为一名更为优秀的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能让清华以他为傲。

单就城管来说,工作难度大,环境较恶劣,是大学生良好的锻炼场所,因为相继出现负面新闻,城管也急需一批更有智慧、方法、知识和能力的大学生来充实队伍,实现城管队伍质的飞越,不再让人们提起城管就想起穿制服的“盲流”,城管也可以是有素质、有修养的文化人。从国家执法需要来说,让高学历者进入城管执法队伍,可提高城管执法的水平和能力,改善城管执法环境,缓和执法矛盾,换来执法和谐。

三、几点建议

1.公众不要再把“清华毕业生当城管”当新闻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不再都是精英,多数人只是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这不是什么大学生的悲哀,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普及。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卖猪肉、种地,已经不应该仅仅理解为教育资源的浪费,而是可以理解为教育的成功拓展,他们很多都在自已选择的行业上干出了一番成绩,并且给他们所选择职业和当地环境带来了一番改变,这就是他们的作用。

事实上,就像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所说的那样,“北大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只要他卖猪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那一样是我们北大的骄傲。”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职业和学历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必要用固定的思维和模式去框定。当我们的社会能够以平常的心态去接受和看待高学历者从事所以的“低微”职业时,我们的就业观念就进步了。对小韦当城管,大家之所以疯狂地品头论足,就是因为固有的旧观念在作祟——特定的工作只能由特定学历的人去做,高学历的人做“低等”工作就是屈尊。这种等级观念固化了我们的社会阶层,也致使现今的许多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最后有业也不就,或者成为“啃老一族”。

2.大学生要端正就业姿态,理性务实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缺少就业的机会和岗位,更多的是大学生们放不下架子,对城管、工厂等苦、累、穷的工作看不上,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生剩军”状态。大学生要正确对待行业的不同与职业的起点,职业对一个人而言不外乎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实现人生理想的载体,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它是被人为分为三六九等的。只有端正姿态,不以薪金为标准,不以环境为标准,抱着积累经验的态度才能期待找到好工作。大学生不做“苍白领”,回归基层职业,这是大学生的智慧,也是基层职业的机会。

小韦报考城管也表现了大学生的理性务实。与其“高不成低不就”,白白耗费青春,不如先就业再择业。与其待在家中啃老,不如先找份工作糊口。特别是在最难就业年,大学毕业生尤其需要理性,需要面对现实,认真看清形势。无论什么大学背景,实现就业永远是第一位的,是当务之急,是最大利益。正如小韦所说,“一纸文凭不过是代表自己的学习经历,并不能说明什么,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工作经验、人生阅历,当机会来到时就能稳稳抓住。”小韦作为清华大学毕业生,选择报考城管,参加城市管理工作,并不丢人,反而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理性务实。

3.不可拿就业去绑架教育

由小韦当城管等大学生“低就”事例出发,许多人进而批判大学教育,认为我们的教育,包括清华在内,已经堕落不堪了。就业压力大确实是当下的一个难题,但绝不可拿就业去绑架教育。因为教育没有达到自己内心物质化的期许便去讨伐教育,这种扭曲心态才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教育是神圣的,正如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言,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就是把人变好。

清华毕业生当城管,之所以形成如此强烈的舆论场,也的确击中了多年来高等教育的积弊和社会现实。比如,高校专业设置跟社会现实脱节,就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科研岗位偏少,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工作经验,没有给足年轻人时间,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诚然,教育对就业确实要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大学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需求也需要实现一种平衡与接轨。公众对教育赋予较高的期许可以理解,但是对教育的评价必须理性,切不可将就业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将坚守变味成了物质;只有抛弃教育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地救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