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21日,在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浙江省教育厅的共同指导下,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中共浙江省委讲师团办公室、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嘉兴市教育局在浙江嘉兴主办了“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浙江行”活动。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多所顶尖高校以及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参加。与会嘉宾将通过一场交流研讨、一次精神溯源、一次文化循迹、一场“00后talker”宣讲以及一场圆桌论坛等活动,于嘉兴体悟红船精神的磅礴力量,在“浙”里感受思政课浸润人心的文化韵味。
作为活动主办方之一,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梦云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思政课教师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以地方特色资源活化‘真理之味’的特色思政课探索与实践”为主题展开深入分享,系统介绍了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特色思政课建设领域的创新路径与经验启示。其中学院积极以“大马”学科为支撑夯实思政课讲深讲透的基础,通过教研科研双轮驱动赋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省域育人资源建强“课说浙江”思政课程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引领,以“课说浙江”思政“金课”为纽带,并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等课程,构建起必修奠基、选修拓展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思政课教学新生态,发布“浙商大AI马克思”数智思政平台,为思政课堂注入数智活力;以多场域实践载体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将思政课的“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的“大课堂”,为各地思政课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梦云指出,地方资源是承载历史记忆、彰显地域特色的宝库,挖掘利用好地方资源,让本土故事成为真理的“讲述者”、让地域文化成为真理的“传播者”、让特色实践成为真理的“见证者”,是活化真理之味讲好思政课的“金钥匙”。讲好思政课,要挖掘地方红色遗址中的信仰密码,提炼地方民俗文化里的精神基因,让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转化为理论阐释的生动注脚。
一场交流研讨活动
作为本次活动的核心环节,一场以“理论何以打动青年”为主题的交流研讨活动意义显著。与会嘉宾分享了一系列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启发性感悟,不仅为破解青年与理论之间的“连接密码”提供了多元思考维度,更沉淀出可借鉴、可落地的实践路径。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蕉结合自身实践经历,深入剖析了理论传播的 “浙江现象”。她指出,浙江理论的传播是从实践里长出来的,是在探索中磨出来的,在共鸣中传出来的,这一过程中,理论绝非静止僵化的教条,而是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被丰富、完善与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鹏飞则聚焦“理论宣讲如何融入‘大思政课’”这一命题,分享了系统性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他强调,创新理论传播需从形式与载体两方面双管齐下,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深度融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既要做好高位统筹与整体布局,也要着力再造传播场景、创新传播形式,让理论宣传更贴合青年群体的认知习惯与接受方式。
浙江卫视新闻中心特别报道部主任蒋铼,从媒体创作的视角出发,分享了 “如何讲好总书记故事”的实操经验。她围绕典型化叙事与细节化呈现的技巧、个体命运与时代进程的同构关系、文献性与抒情性的融合之道等方面,揭示了让理论故事更具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浙江宣传”编辑部总编辑李攀从媒体编辑的实践出发,探讨了理论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他认为,理论传播应该要把阐述总书记思想、讲好总书记故事作为最重要的使命,把做好内容,提升感染力作为最可靠的支撑,另外要充分信任年轻人、依靠年轻人,让青年成为理论传播最强劲的动力源泉。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包大为,则将目光投向数字化时代的思政教育创新。他阐述了如何立足实践成果,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多个维度,备好新时代的思政“大课”,以适应加速发展的时代需求。
一次精神溯源
嘉兴作为红船精神的发源地,精神溯源成为本次活动的起点。在嘉兴南湖红船旁,思政课教师们沿着南湖革命纪念馆、湖心岛红船、烟雨楼等红色地标边走边问、循迹调研,考察“红船旁的大思政课”建设情况,交流如何深挖红船精神内涵,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堂。
一次文化循迹
“思政课的生命力,不在于你讲得多‘高’,而在于你扎得多‘深’。”活动期间,思政课教师围绕“文化何以化人、文化何以兴业、文化何以惠民”三个主题在嘉兴市各地调研点位展开调研,力求将最鲜活的思政素材带回思政课堂。思政课教师们在马家滨遗址公园、南湖区三星村等地探寻文化深处蕴藏的人文力量,在嘉善县西塘镇、桐乡市乌镇等地感受文化与经济的同频共振,在嘉兴市博物馆、秀洲区三馆等地体悟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高效便捷。
一场“00后talker”宣讲
“大学生讲总书记故事”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专题宣讲在南湖区东栅街道的青年学习驿站拉开帷幕。一群有上进心、有责任感、有现实情怀的00后talker,从青年的视角出发,以“唠嗑式”“聊天式”语言,分享总书记在浙江的文化故事以及自己身边的文化实践,传递有温度的理论。“本次活动有助于更多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浙江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将这些调研所得有效融入今后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召峰在活动现场表示。
一场圆桌论坛
一场聚焦思政课教学实践创新的圆桌讨论成为亮点环节。3个不同调研小组的思政课教师代表,结合调研情况和自身教学经历,分享感悟,展开了一场兼具专业性、实践性与思想性的交流对话。
讨论中,思政课教师代表们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泛谈,而是紧扣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思政课教师代表们既坦诚交流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也积极借鉴他人的创新做法;既有对浙江教学特色的肯定与提炼,也有基于全国教学现状的共性问题探讨。这种以“调研情况为依据、教学经验为支撑”的交流形式,不仅让讨论内容更具针对性,更让来自不同地区的思政课教师实现了经验共享,为后续推动全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探索更贴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此次“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浙江行”活动圆满举行。本次活动不仅以丰富多元的议程、深度务实的交流赢得了与会嘉宾与师生的一致认可,更在思政教育资源整合、教学经验传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国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后续推动思政教育与时代需求同频、与青少年成长共振奠定了坚实基础。